B站的up主@塑料叉FOKU 在11月3日发布的一则视频“实拍教程!去医院带妈妈取环全流程!”一经发布便快速登上了热门榜。这是一则关于up主塑料叉带妈妈去医院取出节育环的视频。

其实,早在2020年6月,因为艺术家周雯静在北京展出的《女人系列·节育环》,节育环便开始被大家关注与讨论。很多人第一次知道节育环、很多人第一次知道节育环对女性身体的巨大影响,从这时起,几个世纪以来女性的痛苦和牺牲才第一次被看到。

《女人系列·节育环》 2014(图源网络) 在《女人系列·节育环》展览中,周雯静用铜1:1比例还原了300个人类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节育环,整齐地嵌在一面蓝丝绒上。这些节育环周雯静都采用节育环最初的材质——铜来制作。

蓝丝绒上整齐排列着形状各异的铜环,乍一看好像充满美感,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它在我身体里23年,我却根本不知道它长什么样”

在up主塑料叉的视频中,她的妈妈已经带环23年了,但在做手术将环取出来之前,她“根本不知道这个环长什么样”。

有网友分享:“那时(计划生育时)的女性都是,对避孕方法啊这些都不了解,生完小孩就不明不白地被带去上环了。”

“以伤害身体为代价的避孕手段太落后了。”一位偶然得知自己的妈妈上环了的网友这样说。

图源《我在伊朗长大》 节育环是一种避孕手段,将节育环放置于女性子宫内部,通过不断运动刮擦子宫壁,造成子宫的无菌性炎症,使胚胎无法在子宫内正常着床受孕,从而达到避孕的目的。节育环的本质,是一种长期的刮宫流产术。即上环后造成子宫永远在类似炎症的情况下,以达到避孕的目的。

上环会导致很多妇科疾病。很多女性上环后都出现了出血、腰酸、腹坠等不良反应,严重的人还会子宫穿孔、感染病变。

搜索“上环”的部分网友讨论截图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世界佩戴节育环的女性有2/3在中国。80、90年代,为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几千万女性使用了节育环。在计划生育年代,育龄女性被要求佩戴节育环,避免计划外怀孕。那时的宣传标语是:“一胎上环,二胎结扎”。

计划生育时期的宣传标语(图源新周刊) 当时在有些地区,孩子入学时需要提供母亲的查环查孕记录,甚至新生儿的上户也受其影响。

计划生育时的查环查孕证明(图源人民日报) 2019年,中国的带环女性有1.4亿。直到今天,还有很大一部分中国年轻女性在使用节育环作为避孕手段。

“一定要督促妈妈和女性长辈们及时取环!”

很多带环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突然有腹痛、出血等症状,特别是在年纪逐渐增长或节育环超期使用后,但她们并不会把这些和带环联系在一起。其实,这很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发布的临床分析中有数例因为上环后移位或取环不当而造成的意外病症。

一位52岁的女性绝经后去取环,因为医生的取环方式不当,造成了直肠1cm大小的破口;

一位37岁的女性在夜晚睡觉时突然出现下腹部及腰背部疼痛的症状,后经医院诊断发现这是由于金属节育环的移位造成的肠管坏死引起的。

进入绝经后妇女,子宫会萎缩变小、组织弹性会变差,然而节育环的大小却不会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会给身体逐渐带来不适感。随着绝经时间的延长,这种变化加剧,还会导致取环的困难和风险大大增加。

宫内节育器去留安全性研究显示,因为节育环的使用年限只有20年,在使用节育环超过20年的女性中,绝经不满两年者,取环顺利的比例达 96.1%,超过两年者,取环困难达 43.9%。但是,根据2014年的调查,依然有23.8%使用节育环的女性直到绝经5年后才去取环。这会给取环及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搜索“取环”的部分网友讨论截图 “它就像脚底的小石头一样,始终硌着你”

在up主塑料叉的视频中,她问妈妈,为什么一直拖着不去取环呢。妈妈说:“其实这不是我拖拖拉拉,而是因为害怕你会想去回避它。当我夜深人静躺在床上的时候,你似乎能感受到它存在,它就像是脚底的小石头一样,始终硌着你。”

图源《82年生的金智英》 在网络上一个名为“取环手术过程是怎样的”的话题分享中,一位网友说:

“取环很痛,可能是带的时间太长了,感觉是这辈子最痛之一,这也是作为女人最后一次受罪吧。”

话题讨论截图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这样写道:

人们将女人关闭在厨房里或者闺房内,却惊奇于她的视野有限;

人们折断了她的翅膀,却哀叹她不会飞翔。

但愿人们给她开放未来,她就再也不会被迫待在目前。

愿所有女性都能平安健康,快乐自由。

图源《末路狂花》 你如何看待节育环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