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乱就神散,神散则病生。

佛家的禅定恰恰就是要让人的心神归于寂静和安宁,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内心,从而化解因心神散乱导致的疾病根源

而且因为禅定而治疗好已经有的疾病。

当你胡思乱想的时候,“心驰”则“神往”,你身体某些部位的神就会离开肉体跑到外面去,或者会使这个部位造成神虚之症状。

此时这个部位就产生了虚弱或空缺,里外面的鬼、神之灵就会“乘虚而入”,占领这个部位,象寄生虫一样寄生在此吸取你的精气神。就会使这个部位产生所谓的病变。

所以,我们每天胡思乱想都是在伤神造病。因此,从古至今,懂得养生之道者都知道修心养性,清静无为,方可身心健康。

佛家讲究慈悲,道家讲究无为,慈悲对应的是宽容和我执与外界人事的“对立情绪”的破除,而无为对应的则是一切随缘,自然而然。

说到底,一个人和外界对立意识少了,情绪就安稳了,心神就集中了,心身就放松了!“放松”的第一步是要把身体放松。最有效的放松方法是,时刻保持“身心舒展,内心平静”。

但是,当你板着脸,在紧张、邪念、妄想、嫉妒、厌恶、发怒时,这些都是人体心能发出的不良(不合道)信息,由于反作用力,反射回心理的也必然是不良信息。

做了有利于众生的事,别人都会感激你,尊敬你,“意到气到”,感激你的人越多,给你补上的气也越多,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你的心病就会在这无私忘我的状态下,在放松平静无我利他的心境中不知不觉地痊愈了。

我们心理的各种不平衡大多是由自己不安分造成的,只有安分才能守住自己应得之份,否则,连自己应得之份也保不住,这就是古成语中所谓的“安分守已”,那些不安分者则自身难保。

由于这种分别、执着、我见,还会给自己造成种种烦恼、疾病或灾难。在中医上,也有“恨伤心,悲伤肺,忧伤心,怒伤肝,欲伤肾”的临床诊断论证。

古语说,“德不配位,必遭灾殃”,有大事业,就有大承担,权位越重,责任越大,压力也越大。

心胸狭隘的人,连自己都容不得,又怎么能够谈得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普度众生就更无从谈起。

有这种心胸和认识的人,如同一棵大树上的枝叶相斥,同根相煎,伤及同类。异想此树一杆独立,无枝无叶怎能生存?一花独放岂有满园春色?

持这种世界观的人,尚未认清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一个整体,只是站在个体我执我见的立场上来看待事物。这种心胸狭窄,自我的知见非常固执严重,不容他人的知见,其本身就是违背规律的。

由于众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容不下别人就等于容不下自己。试想,一个心有分别、胸无容量的人,气路能不狭窄吗?气路狭窄必然造成气滞血瘀,因而造成各种疾病。

我们就是为了修真悟道,,能忽悠的了。请问大家是为求真,还只是活在幻想当中!

古有一例:一老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草帽,二儿子卖蓑衣。晴天无人买蓑衣,老太整天为二儿卖不出蓑衣而发愁。雨天虽有人买蓑衣,但又无人买草帽,老太整天为大儿卖不出草帽而发愁。因此,老太长年愁眉不展,烦恼重重。

如果老太把事情翻过来想,总看事物好的一面,晴天为大儿子多卖草帽而高兴,雨天为二儿子多卖蓑衣而高兴,这样一想,不是任何时候均无烦恼吗?

这就是了,我们修行就是为了修真破迷!而不是越修越迷。

再看行,别人花上几元钱就可舒舒服服地坐在车上,而富翁就需自备汽车,要增加审验、培训、加油、维修、保养、车库等等许多麻烦。繁忙一天后,自己还要降职为司机,还要紧张地在马路上开车。

仔细想想,富翁要比常人辛苦劳累得多,自己还自美自得,觉得很潇洒。仔细想来,无论衣、食、住、行,你比别人享受的并未增多,只是满足了你的心理欲望,仅仅是一种空空浮华虚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