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根据病程、病因等特征,可分为自发性荨麻疹和诱导性荨麻疹。

自发性荨麻疹

自发性荨麻疹根据病程及起病特征可分为急性自发性荨麻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急性自发性荨麻疹:起病常较急,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的发作不足6周。患者常突然自觉皮肤瘙痒,很快于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呈橘皮样外观,有时风团可呈苍白色。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变为红斑并逐渐消失,不留痕迹,皮损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风团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症状,胃肠道黏膜受累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感染引起者可出现寒战、高热、脉速等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且每周发作至少两次者称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常达数个月或数年之久。

诱导性荨麻疹

皮肤划痕症:又称人工荨麻疹,表现为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数分钟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伴或不伴瘙痒,约半小时后可自行消退。迟发型皮肤划痕症表现为划痕后数小时在皮肤上出现线条状风团和水肿性红斑,在6~8小时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48小时。

冷接触性荨麻疹:表现为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产生风团,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手麻、唇麻、胸闷、心悸、腹痛、腹泻、晕厥甚至休克等,有时进食冷饮可引起口腔和喉头水肿。

热接触性荨麻疹:先天性热荨麻疹表现为受热后2小时发生风团,边缘锐利,于4~6小时最明显,持续12小时。获得性热荨麻疹:受热数分钟后即可在接触部位出现风团和红斑,伴刺痛感,持续1小时左右而自行消退。

日光性荨麻疹:日光照射后数分钟在暴露部位出现红斑和风团,1~2小时内可自行消退,严重患者在身体非暴露部位亦可出现风团自觉瘙痒和刺痛。少数敏感性较高的患者接受透过玻璃的日光亦可诱发。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畏寒、乏力、晕厥和痉挛性腹痛等)。

延迟压力性荨麻疹:压力刺激后0.5~24小时产生瘙痒性、烧灼样或疼痛性水肿性斑块。可持续数日,部分患者伴有畏寒等全身症状。站立、步行、穿紧身衣及长期坐在硬物体上可透发本病。常见于承重和持久压迫部位,如掌、跖、臀部、足底及系腰带处。

振动性荨麻疹:又称血管性水肿,皮肤在被震动刺激后几分钟内就会出现局部的水肿和红斑,持续30分钟左右,较少见。

胆碱能性荨麻疹:多出现在运动、受热、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乙醇饮料后,表现为受刺激后数分钟出现直径1~3mm的圆形丘疹性风团,周围有程度不一的红晕,常散发于躯干上部和肢体近心端,互不融合。自觉剧痒、麻刺感或烧灼感,有时仅有剧痒而无皮损,可于30~60分钟内消退。偶伴发乙酰胆碱引起的全身症状(如流涎头痛、脉缓、瞳孔缩小及痉挛性腹痛、腹泻)等头晕严重者可致晕厥。

接触性荨麻疹:皮肤直接接触变应原后出现风团和红斑,可由食物防腐剂和添加剂等化学物质等引起。

水源性荨麻疹:在皮肤接触水的部位,立即或几分钟内发生风团、瘙痒,30~60分钟内消退。与水源水温无关。汗液、唾液甚至泪液可激发反应。有些病例可有家族史,或有特应性、或与胆碱能性荨麻疹伴发。

运动性荨麻疹:运动后数分钟进食或4小时内暴食,发生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风团色淡,比胆碱能性荨麻疹的风团大。可伴有其他过敏症状甚至休克,与某些特异食物(如小麦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