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以为的加微信,并不只是加微信那么简单。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应对方式体现着你的素养。

比如,作为下属和晚辈,主动扫上级和长辈的微信,代表你有尊卑意识;

加微信后,及时做好备注,代表你对对方的重视;

发一个微信笑脸或握手的表情,代表了你的友好;

加微信时,主动表明自己身份,会让对方对你的印象更深刻……

这一个个小细节,有时能起到关键性作用,不容小觑。

细节如同一张行走的名片,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

成为微信好友后的互动,

决定关系的最终走向

电视剧《我们的当打之年》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谷峤刚上班没多久,同事姗姗便十分热情地加了她的微信。

一次,姗姗主动帮谷峤点了份30元的外卖,谷峤顺其自然地给她转了钱,以为一段优质的友谊就此开始了。

后来,谷峤发现,姗姗对别的同事也是如此。

原来姗姗点外卖时,经常用到平台类似“满60减25”的优惠券。

谷峤这才明白:自己以为的优质友谊,不过是被同事当冤大头罢了。

此后,谷峤便和姗姗保持着不温不火的关系,因为她觉得精于算计的人不可深交。

与他人加微信后,我们都期待开启一段新的美好关系。

可现实不一定都是如此。

来源:视觉中国

在医院上班的小余,一次参加朋友聚会,朋友的另外两个朋友A和B也在。

大家本不熟络,但得知小余在医院上班,A和B都热情地加了他的微信。

从那以后,小余便成了A的私人医疗顾问。

凡是和医学相关的,无论问题大小,A都要问他。

就连到医院挂号、找专家这类可以在手机小程序上完成的事,也要麻烦小余。

A的毫无边界让小余深感困扰。

反观另一个朋友B,一次家人在小余工作的科室住院,主治医生正好是小余。

当天病人很多,朋友B并没有因为自己认识小余就提出过多的要求。

出院后,朋友B还给小余寄来了家乡特产表示感谢。

就这样,一来二往,小余和朋友B也熟络起来,成了真正的朋友。

一次饭后,小余真诚地和B说:

“干我们这行的,其实挺害怕和陌生人加微信好友,因为不是找你挂号,就是找你帮忙,搞得我们好像是他们的私人医生。但你是个例外,你的为人处世让我很舒服。”

与人相识,不管初次加微信是为了什么,但日后关系的维系,一定是以诚相待的细水长流。

不轻易打扰,别人的举手之劳知感恩,这样的人,人品一般不会差。

生活中,像姗姗和朋友A这类人,不会少;像朋友B这类人,也会有。

而能将关系走到最后的,不过是以心换心。

情商高的人,

都这样加微信

万章问孟子:“敢问交际何心也?”

孟子曰:“恭也。”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待人接物,我们应始终保持恭敬的态度。

在微信成为交往工具的今天,也应如此。

那么,当别人对我们说“咱俩加个微信”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明确对象与场合。

在商务场合中,遵循“尊者优先”的原则:

如果对方是客户、合作伙伴或领导,我们应主动扫描对方二维码;

普通社交场合则没有严格规定,但也要保持基本的礼貌。

其次,主动询问,清晰表达。

比如“某某您好,早就想向您学习了,我来扫您,很荣幸能加您的微信”。

然后快速、准确地扫描对方二维码,不做反复多次的尝试。

发送好友申请时,准确填写个人信息,以便对方能够清楚地知道你的身份。

来源:视觉中国

最后,要注意一些小细节。

比如,添加微信后,做好信息备注。

前段时间,在一档综艺节目中,王鹤棣遇见了脱口秀冠军付航。

镜头前,王鹤棣主动提出加付航的微信,但尴尬的一幕发生了。

原来,付航早已在王鹤棣的微信通讯录中。

只因王鹤棣忘记添加备注,根本没想起两人已有微信。

所以及时添加备注,一是以免时间太长自己忘记,二是避免有事交流时找不到对方。

另外,看到对方发的朋友圈时,也可适时点赞。

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日常一言一行中逐渐熟络起来的。

微信交往,已成为当代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微信虽然是件小事,但体现的涵养与修为却是大事。

如何进退有度、有的放矢,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同时,我们还要明白,加微信很简单,但维系一段长久的关系不容易,因为只有同频共振、不卑不亢的两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就像《刺猬的优雅》里说的:

“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

好的人际关系能滋养你,不好的人际关系会不断消耗你。

所以,学会运用一点小智慧,把加微信这件小事尽量做好。

也祝愿每个人都能由加微信这一举动开始,开启一段又一段美好的人际关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