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由北京电影学院发起主办的“在东方——意象·新媒体作品展”在今日美术馆三号馆开幕。
此次展览是立足中国当代艺术当下的自我反思与深入探索。展览设立的主题为“在东方”,是对中国艺术家自我身份的发声。“意象”概念的提出,则是希望从中国文化中梳理出自己的精神优势和审美价值。展览围绕 “多媒介表达”展开,以开幕式的当代舞蹈开启,囊括了架上绘画、雕塑与装置、实验影像、动画与新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
本次展览由北京电影学院侯光明书记任出品人,北京大学教授彭锋任策展人,电影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院教授冯放任艺术总监。邀请吴为山、徐里、刘巨德、谭平、胡伟、丁方、王华祥、黄建成、孟禄丁、张方白、顾黎明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艺术家与电影学院孙立军、王鸿海、刘旭光、宫林、冯放、刘跃军等师生共同组成展览团队。
为什么会选择“东方”和“意象”的概念进行展览的表达?策展人彭锋认为,意象和写意蕴含了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随着现代性分门别类的影响,意象和写意所代表的美学思想,逐渐被归入造型艺术领域,与西方造型艺术的具象和写实对照起来进行界定,成为东方美学的特色。意象和写意所代表的美学精神,并不限于造型艺术。从历史上看,诗词歌赋中都有意象和写意;从现状来看,摄影、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中也有意象和写意。正因为如此,本次展览展出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互动新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并在展览开幕式上引入了舞蹈,目的是检验中国美学精神的广度,以及与当代艺术的契合力。“传统无界,现代分界,当代跨界。传统艺术推崇书画同源,诗中有画,不同门类的艺术可以表现同样的艺术精神。现代推崇分门别类,不同门类的艺术表现的艺术精神不同。当代推崇跨界融合,跨界不是原始的合一,而是经历了二分之后的更高层次合一。这种更高层次的合一,是新东方精神的体现。”彭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