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有灵性——观柴博森画作感言_东方中国诗书画网
欢迎来到东方书画官网
本会简介 购物车 电话:0536-8271833??/??8718196
书画评论
大山深处有灵性——观柴博森画作感言
时间2017-02-13 15:47 http://www.dfshw.com 文章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案头放着柴博森刚刚送来的一本山水画集,仔细阅览,被这些作品的结构、造型、笔墨技法所感染。他的画在自然之中透着凝重,在野逸之中蕴着情怀,凸显了山水画的神韵,张扬了画家的创作灵感,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苏东坡说“颓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一个画家的成长,离不开他的读书和阅历。柴博森从小浸染在一个诗书簪礼的氛围中,家父对他的读书要求甚高,在10几岁的时候,就要求他读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稍长后又系统学习中外文学史、中外美术史,以后他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闲暇业余之时总是手捧经典。经年累月不仅积累了几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写出了几十万字的书画评论,还开了自己的博客,发表数百篇随笔。“饱腹诗书”是柴博森追求艺术的根基,我接触的画家不算少,像他这样满腹经纶的才子可是凤毛麟角了。所以,他创作的《曲水流觞》、《银山塔林》、《天津五大道》等作品,紧紧抓住中国画抒情写意的根本特质,把历史与现实、艺术与自然、主观与客观巧妙结合,大胆构思,给人们以出其不意的效果,使画有尽而意无穷,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又一个遐想的空间。
 
    如今,柴博森主攻山水画,作品题材涉猎广泛。为了使自己的作品适应时代特点,他不重复古人,不拘泥传统,敢于跳出 “模仿”的轨迹,大胆创新。他对自己要求苛刻,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外出写生,把“师法自然”作为必修课。无论春夏秋冬,都要背上画夹或结伴或个人去跋山涉水,夏天为防止阳光暴晒和蚊虫叮咬,穿一身长衣不怕蒸桑拿;冬天为防止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穿一双大头鞋戴一顶皮帽子,一瓶矿泉水解渴、一包饼干充饥,风餐露宿穿梭于遍布荆棘的山路上。寒来暑往,柴博森的感悟不断加深,他说,“大山是有灵性的,写生的过程就是感受灵性的过程,我们在写生时候,心态必须平稳,忘掉自我,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大山里面去,才能获取灵性,感受真知,启发灵感……”。
 
    于是,柴博森在写生中常常把自己的心锁在大山之中,一锁就是十天半月。他不像别的画家把写生当成游山玩水,背着一架照相机东拍西照走马观花。他却是遇到题材就静下心来画素描、写心得,一个人静观思索,默识心记,从中感悟大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和谐。所以,他在创作时总是独具匠心,能够将多年来对山川水域的理解,物化笔下再造,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像他的《半月古寺》、《乡野偶掬图》、《赵家沟印象(系列)》等一类作品,无论是古道西风中的枯藤老树山崖,还是太行山上郁郁葱葱的丛林古刹,或是黄土高坡沟壑里的村镇农家,无不体现了一种“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追求,寄托了一种静穆幽深的清雅韵致,营造了一种人与自然共语的人文情怀。柴博森笔下的山水注重文思、融合诗意、拓展意境、开掘画魂,不愠不火,无脂无媚,远离张狂和浮躁,蕴涵着一种内在的精神之美,这种臻入化境的神来之笔绝不是一朝一夕所为的!
 
    柴博森的画松灵通达、彰显个性,给人以大美之感,还在于他锤炼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他以书法入画,追求“书画同源”的笔墨韵味,在数十年的研习中,深入理解和掌握了书法的用笔、结体、行气、章法,乃至意趣、情调和风格,他把篆隶笔法融入山水画中的勾勒中,看似逸笔草草,随意点化,表现在作品中却处处体现笔墨韵味,画作的题跋与书法都颇讲究,再配以才思横溢的诗词书法题款,更是相得益彰,增加了画面的抽象性,强化了情感的抒写性,扩大了内涵的外延性,在具象与抽象之间、书法与绘画之间、形式与内容之间形成了某种默契,使作品张弛有度,率真天然,从而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
 
    古人云“志之难者不在胜人,而在胜己”, 柴博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一直追求超越自我。经过数十载不懈努力,他的画终于跳出了一般山水画的套路,并以奇异的构思、旖旎的时态、弥漫的悟性、笔墨的新韵展现在世人面前。当然,柴博森的画,也还存在许多稚嫩和不足,但他敢于创新,敢于走前人没有没有走过的路,我们就应该为他的鼓掌。同时,我们也衷心期望他有更大的进步,有更多好的作品问世!
 
    (作者系原天津画院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