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重技还是重道?_东方中国诗书画网
欢迎来到东方书画官网
本会简介 购物车 电话:0536-8271833??/??8718196
书画评论
艺术硕士:重技还是重道?
时间2017-04-24 22:49 http://www.dfshw.com 文章来源:美术报 阅读次数: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等5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学科专业、编制、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等方面向地方和高校放权,让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高等艺术教育在评价体系和学位体系等方面的讨论近年来一直在持续。

  值全国艺术专业学位设置和招生10周年之际,从去年开始,计划历时两年半的“全国艺术硕士美术指导教师优秀作品巡展”正在全国多所高等艺术学院巡回展出。展览展出了从全国200多所艺术硕士培养院校选送的近千件作品中精选出的优秀作品,包含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美术类作品300余件,旨在检验教师的创作水平,通过各院校作品展示交流,寻找差距,探讨创作和教学问题,遵循美术性质来确立并提升全国美术教育的标准。

  这次展览与200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全国艺术硕士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形成系列,向社会展示艺术专业教育的成果,推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参展教师中的大多数不仅仅是优秀的艺术硕士导师,也是在今天中国美术领域中有着显着成果和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作为一名艺术家对于今天时代发展、文化建设所应有的担当与作为。

  与展览配套的还有与各个学校特点相匹配的论坛,来梳理和总结学院在艺术硕士教育培养中关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培养目标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使社会各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美术教育中有关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本质和特性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对现行艺术教育评估体系的修正与新标准的确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期,我们聚焦艺术硕士的教学与评价体系,来探讨关于艺术硕士教育培养的相关问题。

杨锋 正午

杨锋 正午

  专业型和研究型学位都要强调艺术性与学术性

  ——曹意强(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设计分委员会召集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全国的艺术硕士美术指导教师优秀作品巡展活动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展览,另一部分是研讨会。这次巡展,历时两年半,主要在我国专业和综合性艺术学院巡回,总共16站,最后一站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2008年,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全国首届艺术硕士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向社会展示该学位的初次教学成果,此次教师优秀作品巡展与之回应,全面检验我国各培养院校导师的美术创作水平,推进艺术专业学位的建设。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设置业已10年,艺术学科从原先错误归属的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自成我国第13个学科门类也已5年,然而,人们对艺术学科评价体系和学位制度依然颇多迷茫与误解,例如,人们总以为艺术硕士低于所谓的“学术型”硕士学位。为了消除误解,加深对艺术学科性质的理解,每一巡展站都会根据在地院校的情况设置一个研讨会论题,一方面讨论关涉美术教育的普遍问题,另一方面探讨在展院校的办学特色。

  正确对待

  两种学位制度

  艺术学科的当务之急是建立符合艺术教育特性的评价体系。艺术院校是创作、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按其性质,有两种类型的学位,一种是专业型学位,另一种是研究型学位。研究型学位在我国通常冠以“学术型”,它注重理论研究,主要任务是写作,史论系研究生属于攻读这一学位类型者。而从事艺术创作实践者应攻读的则是艺术硕士这一专业型学位。这两个学位只是研究取向和表现媒介不同,并无价值区别。专业创作本身就是对艺术史和理论理解的体现,隐含着思想。一件伟大的美术创作跟一部伟大的学术着作价值对等,无高低之别。艺术硕士的教育并非是轻视学术,恰恰相反,是要依据创作自律强化其思想性和学术性。艺术硕士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有思想的创作者,这跟学术型学位没有冲突。

  专业学位是艺术学科的主体学位,因此,摆正对这个学位的理解至关重要。迄今为止,仍有某些院校分不清专业型和研究型学位的性质,对专业学位教育仍旧采用“学术型”模式,要求艺术硕士写跟其创作无关的论文。

  摆正艺术创作

  与学术成果的评估关系

  艺术硕士答辩形式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要求所规定的作品展览,二是5000字左右的论文,该文必须是对该生创作问题的理论性阐释。艺术硕士的论文是不允许盲审的,因为其主体是创作,换言之,即以艺术的媒介表达其研究成果,而论文是对前者的思想说明。这样写出来的文字直面创作实践问题,水分少,言之有物,这非但没有放弃学术性,反而是根据艺术教育的创作特性,强化了创作与学术的有机结合,从而显现真正的学术性。大家不要误解,我强调艺术的专业重要性时,决无意忽略学术的重要性。这两种取向的不同只在于以不同的媒介和不同的方式体现学术性。在人类文明中,表达思想和学术性的不仅止于语词,各艺术类型皆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了文字语言无法捕获的人类情感和思想,丰富了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学术理解。同样,从事学术研究,也不能忽视艺术性,真正伟大的学术成果本身也是艺术作品。

  艺术院校培养创作和理论研究人才,但必须承认,前者是主体。后者也可在综合性大学培养。我一直强调,专业艺术院校的特点是集创作、研究、教学为一体,而其研究与教学必须最终落实在创作上才能推进。

  我国艺术院校的发展面临两个相关的问题,亟待厘清。首先是必须建立符合艺术教育性质的合理评价体系,摆正艺术创作与学术成果的评估关系;其次是正确对待两种学位制度,建立切合各自特性的教学模式和评估标准。

  我策划这次巡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促进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以往的不合理评价体系还造成了全国艺术院校趋于同质化的倾向,这次展览旨在直观地呈现各院校因历史和地域资源所铸就的鲜明、独特的基因,并通过设置相关的议题,以助更清醒地认识各院校的自身性格,找准不足之处,加强自身办学特色。

  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合理的艺术学位制度和艺术评价体系的建置为前提,希望我们的巡展和各站研讨会能对之起推动作用,使我国艺术教育的艺术性与学术性得以健康熔铸。

马晓腾 星期天下午
马晓腾 星期天下午

  打开学科设置中的栅栏

  ——郭线庐(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艺术学是一个大学科门类,核心是我们的专业教师队伍。现在全国有230多所院校都具有艺术专业学位授权,这是很庞大的一个教学群体,也是考核和检验我们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首先要明白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当中很多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如果自己都不太明白,怎么通过三年的培养达到我们所要求的专业学位的标准呢?

  西部和沿海很多发达地区相比,确实有很大差距。但是陕西省高教工委和教育厅对西安美术学院非常关心、关爱和支持。我们坚守传统底线,办学不能赶时尚赶时髦。首先要消融和消解固化的概念,传统不是包袱,永远抱着这个包袱,我们发展不了。我们做了很多制度和建设,也想了很多办法来激活学科的结构,把现在研究生培养的平台激活。这个平台是很丰富的,但是底座是我们的传统。

  另外,要逐渐转化现代学科设置中间的其他内容。学校为专业教师搭建一个大平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绝对不会用一种观念、一种思维去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你可以做传统,你可以做当代,你可以做实验艺术,你可以做考古研究,谁都不制止,都在鼓励他们。因为学科界限在模糊,我希望能打开围墙,打开栅栏。

  创新这个词大家都在用,但是有一个最主要的是自己应该坚守创新,我认为创新应该有个性地创新,办学某种程度上共性大家都有,但是一所学校要靠什么生存,靠教学和特色、个性去生存。

  未来的高等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就像西安古城一样,我们要从墙内走出去,从墙外吸引进来,打开城墙拓宽我们的思路,能够在现有的平台上真正做出有中国特色的、有发展潜力的、具有未来影响力的高等美术教育。

陈大中 大篆李涉《题鹤林寺僧舍》诗

刘庆和 水寒

  有了专业学位更要放开手脚

  ——宋慧文(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

  艺术院校承担着研究的责任、创作的责任、教学的责任、人才培养的责任,但是其中还有一个很大的责任——制度创新,这有时候比教学创新还重要。

  关于招生的问题,到底是按专业学位还是按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在美术学院来说是创作型,在音乐学院就是表演创作。有老师说国油版雕过去是按照创作型培养,但是过去没有专业学位,只能按照过去理论研究的办法,既要写论文,还要搞创作。我们觉得不符合专业的规律,所以才有了专业学位。现在有了专业学位,但是反而放不开手脚。据我所知教育部和教育厅给的是一个总盘子,比如这个总盘子给你一百个,里面至于想设20个学术学位、80个专业学位,学校是有自主权的。这个问题反而是综合性大学更喜欢混在一起,因为师资的构成有很多是搞学术的,还想带专业,又想带理论研究,反而不愿意彻底分清楚,但是在专业院校大家更愿意分清楚。

  综合性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可适当放宽

  ——韦兵(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关于评价体系问题,我建议可以仿照学术论文的评审办法,把作品送出去。可能有一些老师会反对,说照片不能反映作品实际情况,我觉得这不是很重要,高清的照片起码80%可以反映一个作品的水平,所以我们在评价体系建立上,可以参照学术论文的评价方式去做。

  第二个建议关于课程设置,我们学校前段时间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当时想少上课,上好课,不仅仅是针对专业,也针对学术性和其他的,但是制定方案过程中遇到一些障碍。教指委对专硕课程设置有要求,这个想法非常好,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能不能很好地实行是有问题的。每一个学校师资有限,每个老师任务很多,在专业性院校不是很明显,但是在综合性院校,我们不但要带硕士、博士,而且还要带本科生,如何保证上课质量是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我建议在课程设置上是否能稍微放宽一点,让学院自己作主,课程设置也可以和学术性的一样,只不过是在特殊上有一些变动。总之我们考核最终要抓好出口关,就是毕业关,把毕业创作能否达到要求作为一个最重点的环节去抓,其他可以给院校一些更多的资源。

  陈大中 大篆李涉《题鹤林寺僧舍》诗

  要把创作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

  许奋(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出现的一个新的情况——新的教育问题已经有别于以前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作为艺术硕士这样一个学位制度,它很重要的是让这些艺术家,让我们的学生在图像思考的背景和环境之下来攻读学位,进行学习。艺术有很多门类,音乐家通过音乐思维进行思考,文学家通过文字来进行表达。美术家是通过图像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而创作的过程同样是一种学术表达的方式。从历史上看,人类文化留下来,非常重要的,被认为是文化的一部分,都是以图像的性质、形式存在的。从事图像研究、图像创作、图像教学,本身就应该是人类文化积淀的一个过程。所以,艺术硕士的工作很多是图像的创作过程。创作本来就是学术研究的一个过程,也是看待学术研究的一个方法。从方法论,从教育学的角度,艺术硕士应该体现出它的学理特征,在教学和评估体系上把时代发展的被图像覆盖的特征进行教学、研究、创作和判断。

  徐晓庚(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艺术学科的评价体系有三点值得我们思考,首先要充分扩大学校自主的办学能力,假如一所学院或者大学自主办学的能力无法彰显,那么这个学科就会失去自身特色和国际上的竞争力。所以我们要顶层规划,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是我们教职委应该考虑的问题。其次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社会意识的服务,是隐性的,但是对社会的影响是存在的。二是显性的商业评价,即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如今美术标准只是商业标准,艺术学科教学建立在商业金融学科的基础上。现在高等美术院校在这个方面的学科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现在提倡创新,是思维模式的创新,是交叉学科的结合。大学应该把新的艺术学科专业按照国家的意志构想,满足社会的服务,为国家做贡献。

  吕品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现在我们感受到在教学当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研究型硕士、艺术型的博士等等,都对理论性的研究要求极高,而忽略了真正的艺术创作的表达。我们应该把这个评价体系纠正过来,让指标更加适合艺术专业、美术专业。这是一个比较紧迫的、急需解决的任务。另外一点是关于艺术博士点的设立问题,现各个院校都缺少大量的教师,但现在真正能够提供博士学位的学校很少。我认为应该让更多的学校都具备招收实践类或者艺术类博士的资格,放宽资质。所以我呼吁教育部门,艺术指导委员会,能够在这个问题上解决地方院校、美术院校的出口问题。这是实实在在的,为美术院校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的途径。

  刘文东(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艺术硕士在我们学校设立以后出现了很多迷茫,很多老师学生都没有搞清楚艺术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我们在摸索中走了十年的路,到今天明确了要改掉一些东西。譬如艺术硕士是否应该与学术型硕士的标准有所区别;艺术硕士培养的过程是否要和学术型硕士一样;我们需不需要这些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在艺硕的核心里,解决个人的创作问题,而不要让他们进入理论。不是说理论不行,是我相信,一幅创作不亚于一篇论文。

  李丕宇(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艺术院校的老师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呼声:“怎么把创作作为评价体系重要的一部分。”艺术院校更多地强调学术一体化,即创造、教学、科研都是学术的一部分。但我认为在高校中创作是基础,对学生来说培养他的创作能力这是核心。对于教师来说,艺术院校的老师的创作水平和创作能力达不到一个高度,他的教学科研一定也不行,对于他自身和学校发展来说都是不合适的。创作的基础地位一旦确认,艺术硕士评价体系就能够明确,问题是现在的评价核心是量化、获了多少奖等等,但是这样很难体现一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国务院教职委评价的是学科建设、学科质量和学科设置这样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个评价里面包含创造、教学、科研各个部分,如何强调创作是基础是我们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