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康红光书法艺术展_东方中国诗书画网
欢迎来到东方书画官网
本会简介 购物车 电话:0536-8271833??/??8718196
展览预告
不忘初心—康红光书法艺术展
时间2017-05-05 23:23 http://www.dfshw.com 文章来源:东方中国诗书画网 阅读次数:
不忘初心—康红光书法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7年05月13日—05月20日
展览地点:昌邑市文化中心 B区文化馆二楼展厅
联系电话:13006568717


康红光   又名弘广,字赤亮,号先唐,北海书痴,天际真人。
1962年生於山东昌邑,1983年开始学习书法,初从唐楷,继学历代名家行草,兼涉篆隶简帛,汉魏摩崖碑刻等。
1985年以来作品多次在中国书协,省市书协等单位机构主办的书展赛中入选获奖,并见诸多家报刊书籍,刻入碑林,为多家单位机构和朋友所收藏。省市电视台曾做过专题报道。
1990年发起成立北海书社任社长。
1991年入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学习师从沈鹏、欧阳中石,张辛等先生。
1992年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艺术展。
1992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在济南举办“弘广书法艺术研讨会”。
1993年应邀在山东荣成第二届国际渔民节上举办个人书展。
1996年筹备成立山东昌邑市书法家协会任副主席。
1997年入北京大学考古系进修书画及文物鉴定。
2001年创办弘广文化艺术中心,主要从事创作、交流、展览。
2016年设立艺术工作室H.G艺术空间。






人淡如菊书寓妙机
——康红光书法漫议
文/陆明君


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中附《冲淡》一诗,其首句云“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可谓“冲淡”之境的妙语。艺术境界的“淡”,不能游离于人本之“淡”,而“淡”的崇尚,无疑要溯之于老庄等道家思想,即抱朴见素,淡泊无欲,故《庄子》云:“同乎无欲,是谓素朴。”淡,无疑是一种超逸之境,或一任自然,不饰雕琢;或繁华之后,简朴真淳。董其昌论书极尽尚淡,故能脱去俗格,纵逸一时。苏东坡“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亦为“淡”之体现。当然,书法的冲淡之境,须是逾越了工夫与技术层面的得具,是绚烂之后的平淡。康红光近年的书法亦近合于冲淡之境,这也是其人的写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思想的解放、文化的觉醒、对民族艺术精粹的重新认识与狂热追求,掀起了书法热潮,并涌现了一批书法的弄潮儿,康红光就是其中之一。他凭籍对书法的高昂热情与超群悟性,在研习书法的较短几年中即脱颖而出,多次入选全国性重要书法比赛展览还数获奖项,并且在尚未步入而立之年即在省美术馆成功举办了大型个人书法展览,广受业界注目与好评,也展示了一个青年书家求索的高昂意气与风华才情。正是红光兄的书法成绩及高蹈表现,影响与感染了当地青年书法爱好者。

所以1990年,昌邑青年书法爱好者成立“北海书社”,公推红光兄为社长,而我也蒙众书友信任被委以“秘书长”一职,从而一起经历并见证了北海书社那段不凡的青葱岁月。当时书社几乎每周或半月即有一次集会,社员展示各自的临摹书作,切磋讨论,并且经常邀请省内外的书家前来指导,还多次举办展览。北海书社以有声有色的系列活动及多人入选全国性书展及获奖等,而广受省内外书法界的关注,这与红光兄的力倡之功是分不开的。而我与红光兄不仅曾是当年北海书社的“战友”,还有过一段燕园共处的同窗生涯。我俩曾于一九九一年参加了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主办的书法研修班,脱产驻校学习近一年。那是一段充实而值得怀想的时光,在北大这一思想文化活跃的中心之地,几乎每天都能聆听到校内外知名学者的演讲,教室内濡染了向学之心,未名湖畔也定格了我们在绿茵地上嘻戏及打雪仗的留影。数年后,红光兄调至县博物馆工作,其又负笈北上,再度进修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求知向学之心诚可嘉道。这也是红光兄书画文博皆能精通,修养识见不凡之原委。



红光兄在三十多年的书法探求之路上,首先坚持了“博涉多优”的取法方向,各体皆习,大小兼攻。其八、九十年代的书法,更多用力于隶书、汉简及行草书,在当时书法观念相对保守的大背景下,他即能融合诸体,放胆求变,是诚为不易的。记得八十年代末他入选开封“翰园碑林”并被镌勒上石的作品,即为糅合隶、简与行草而创作的,此作的拓本呈寄给作者,所以当时我也有幸获见,并钦佩于红光兄的创作才能。那时他即以行草书对联、条幅尤为见长,风华正茂,心气旺盛,写得无拘无束,恣肆中而见法度,放浪中彰显着情性。

近十几年来,红光兄随着介入文博专业,后又拓展文化艺术中心,往来于全国各地观摩展览、参加书画艺术品拍卖会等,不仅接触了大量的近现代书画作品,还与当代书画界精英频繁往来,眼目之高,识见之广,自非昔日所匹。而丰富的社会阅历与修养的进一步提高,也参悟与改变着其艺术人生观,使他有了超脱的心态,淡泊而自守,进入到了一种自适的艺术追求中。

近十几年来,其疏离于各种书法展赛之事,而走向沉静、达观,或独处书斋在墨香濡染中追索着古人的妙迹;或同道知己品茗论艺,侃侃而谈中表达着艺术及人生感受与情怀。优裕的条件,无忧的生活,使他更倾心于书法。宋代晁补之云:“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书家的临池之功与法的备立固然是基础,而以心驭手,化写出独我之妙,又不仅仅是功夫与技法所能济成的。红光兄深谙此理,所以近年来更注重“道”的理解与探求,其潜心研读古人书论与当代艺术理论,并从其他艺术或现实生活中参悟,有了深远的人文观照意识与追求,也为他的书法开拓了新的境界。

红光兄的近期书作,以行书为主,由早年书法的体势放纵连绵而转为劲敛与虚和,多了一些老成与沉稳。这不仅是心性的转换,也有临习中取法的因素,可以看出对汉隶或魏碑的兼融,对联大字透露出何绍基书法的体势与用笔特点。

总体而言,其书法散淡中求朴茂,疏放中求古拙。用笔使转自如,简放而雄厚,没有过多的花哨动作;而结构体势,皆弃绝作意,更未染于怪戾之象。其既没有亦步亦趋地重复古人,也未在创变中流入野道,雅正中能奇恣,法度中有新意,可谓文质兼具,理性地把握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并且形成了自我的风格与个性语言,体现出诸多的思考与求索。

袁昂《古今书评》说王羲之书法“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亦爽爽有一种风气”,书法的高下,体现在精神气格上,亦即境界或格调。古人云“书如其人”,“写字写志也”等,书之格即人之格,这已是众多贤哲所认同的观点。红光兄性情之率真与耿直,不附炎趋势,与人与事皆无心机,豁达而热情,无争无求,淡于仕途等,这些人格特征也是其书法的重要观照。

作者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中国书协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君子雅正:康红光其人其书
文/姜寿田


光阴倏忽,转眼间与红光兄已相识20余年了。初识时彼此还是三十而立之年,至今则已是逾知天命之年,思来令人不胜感慨欷觑。与红光兄相识虽缘于书法,是典型的以书会友,但红光兄于书家身份之外身上所散发出的淡泊、真率乃至爽慨,使人与他初一相晤,便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想与之把臂而交。

我与红光兄初次相识,便有这种感觉,后渐成知交,音问往还,常存念中。他写的一副联句,很能表达他的为人情怀与豁达气质:名士襟期风清月白,丈夫器量海阔天空。此洵非为文造情的虚语,而是心有所期所至的性情追寻。

论其书法,康红光出道甚早。他20世纪80年代初在就读大学期间即开始自学书法并获奖,后曾被告知推选参加81年全国大学生书法大赛,却因初涉书法,诸多懵懂而失之交臂,但因此却使他坚定了走书法之途的信心。1990年他发起成立北海书社,组织山东昌邑青年书家进行书法探索并向省内外书法名家请益问学,推动了当地青年书家群体的形成和书法活动的蓬勃展开,一时蔚成风气。而在1990年,由个人发起组织书社开展活动,即使在书法先进地区也并不多见。

由此可见康红光的书法魄力与超前意识;不仅如此,身处儒家文化中心区域,康红光内在心理上深受齐鲁儒家地域文化影响。这不仅反映在心性与个体人格修养方面,也表现在他的文化自觉方面。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广泛深入学习书法传统的同时,还两度入北大进修深造,力图使自己能够全面提高自身传统文化修养和对书法传统的深入认识,并以此提升自己的创作境界:一次是91年入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师从沈鹏、欧阳中石等名家学习;一次是97年,入北大文博学院进修考古专业。二度入北大深造研修在文化层面开拓了他的视野,加深了他对书法的认识与理解。这也表明康红光在书法创作早期便清醒地认识到,书法不仅仅是一种纯粹技巧层面的东西,书法创作需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纯技巧只是形式化的东西而与精神无关。只有在形式层面苞有观念积淀和精神表现,书法才会具有优雅人文品格。



1992年,由山东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康红光书法个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这次展览是他个人早期书法创作的阶段性总结。以这次展览为标志,康红光的书法创作开始进入深化沉潜阶段。从1992年迄今,康红光一直潜心书艺,旁搜远绍,并广泛鉴藏、访学,力戒浮誉虚名,真积力久,孜孜矻矻,问学向道。

康红光于书法有着较强烈的传统意识与风格意识。他早年书法奠基二王,于帖学主脉潜心研悟,逐步定位于米芾、王铎。这段时期持续时间较长。依他的理解,二王帖学既是基础与经典,更是文人书法的标志。因而求传统与书法文人化表现皆离不开二王帖学传统。而围绕二王帖学传统,每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又无不谋求帖学的超越创新。如米芾一生追慕晋韵,言书不入晋韵,辄成下品。但是他风樯阵马、八面出锋的刷字风格,又是对晋韵,不疾不厉的招化;王铎也复如此。他以米芾上追晋韵,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围绕《淳化阁帖》谋求草书变法。他的草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对黄山谷草书的化裁中写出了非晋韵所能够笼罩的草书风神。

由此,康红光将自身创作始终定位于追寻经典,文人化与风格化三者的统一。近年来,他的书法创作更倾向于风格化追寻并强调拙扑气厚的审美兴味,这与他的个性与为人风范也有着紧密的联结,“书虽一艺,与性道通”(何绍基语),书法风格范式总是内蕴着书家的个性标志与精神价值。对朴厚与金石气的追寻,使康红光近些年书风为之一变;由米芾、王铎转向取法何绍基,内中虽有关联,如王铎之骨势与何绍基拗涩碑法之隐通,然从大的整体风格上却变化甚巨。这其中隐含着书家审美观念的内在变化。——从对米芾、王铎帖学的使转到糅入何绍基猿臂法的绞转裹毫反映出的是碑学金石气的渗透,表明康红光由纯粹帖法转向对碑学某种程度的倾力,在审美观念上开始追寻生拙奇倔之趣,从中也透露书家对个性风格意识的强烈关注。

何绍基说:“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见于笔墨之外。”何绍基上述书学观念,想必对康红光一定深具影响。他对何绍基书法的价值追寻便表明了这一点。康红光于何绍基之体究,既有早期汉碑之根柢,又有书卷之淘养,故写来得心应手,出之自在。他在注重何绍基书法金石气表现的同时,也尤为强调书写的自然性。将沉厚的线条出之以松快的笔调。这无疑融入了他早年对帖学的领悟。康红光尤喜书何绍基对联:朴茂峻宕,具嘡嗒大气,于此尽显康红光鲁人朴厚宽博之心性,有人书合一之慨。

康红光已逾知天命之年,这是一个书家趋于成熟的年龄。以康红光眼高视阔,学植丰厚,加以粹砺整合,其书艺必会臻至新美之境。

作者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书法导报》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