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钢节临《李璧墓志铭》
《李璧墓志铭》,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一刻。青石质,高104厘米,宽89厘米,系旧碑改作而成,碑阴上截所刻二螭仍在。志铭魏书,三十三行,行三十一字,背面有题名一列。出土时间、地点有二说:一说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出土于山东省德州,一说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后者为是。墓志出土后不久归济南金石保存所收藏,上世纪50年代初移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杨震方《碑帖叙录》评价该碑曰:书法峭劲,极似《张猛龙碑》,而兼有《司马景和》之纵逸,可为习北魏楷法者范本。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认为,魏碑艺术化的理论依据都生发于此碑。
就书法学习而言,临习《李璧墓志铭》十分重要,因其方硬锋利的线形和奇变的结构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功夫和天然的二者兼成,将其运用于书法创作将有“一瓣心香,顿开法门”之感。
临习《李璧墓志铭》重在理解其特性。首先,用笔雄强多变。此碑用笔斩钉截铁,写“横”多为“竖”下笔,写“竖”多为要“横”下笔,落笔切翻,收笔多变,线条的“斧凿之迹”表现明显,同时特别重视主笔的运用,有时甚至调整笔顺,以尽显主笔的乾坤之势。《李璧墓志铭》最主要的用笔特征之一是随机表现线条的丰富性,避免相同形质的线条出现。此碑很少有等粗的笔画,这与《郑文公碑》等诸碑形成鲜明对照,因此,临习中要特别注意粗与细的反差,着力表现出之间的变化。《李璧墓志铭》用笔虽主要为“方”,但也辅以圆笔的运用,须认真体会。
其次,结体因字立形。《李璧墓志铭》结体变化是其最精彩的部分,其姿媚的程度较之其他魏碑更具艺术含量,深刻启迪了我们对书法造型情趣性的理解。如此碑中的“野”“贤”“望”字,结体笔画变化很大,但感觉合理易辨,思巧意得,妙不可言。《李璧墓志铭》的结构总体呈现方块为主、宽博疏朗、内紧外疏、每字皆异的特点,临写中要以笔画密集相聚处为内,其余为外,使字的中心部位相对紧凑,撇、捺、长横、戈钩等向外伸展,做到紧处不拥挤、疏处不松散,呈现大气磅礴的气象和婀娜多变的风姿。此碑结体中有一些“长枪大戟”笔画的运用,展现出特有的体势,须准确把握,临习到位。
最后,章法疏朗烂漫。分析《李璧墓志铭》的章法,有齐中不齐和字距、行距较大等特点。齐处撑住了大外形,不齐处形成了行间在穿插组合。而字距、行距较大形成的空间,经长笔画分割之后,使空白处内外沟通,凸显了变化中的和谐统一。此碑章法在魏碑中属于变化大的一路,通篇可见有行无列、正斜互映、大小参差、跌宕自然的章法布局。临习中要认真分析和抓住碑中这些特点,实现章法上的欹正相生、气息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