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温度有故事的展览
时间2017-12-15 10:00
http://www.dfshw.com
文章来源:杭州日报
阅读次数:
次
12月10日,由浙江图书馆和西泠印社联合主办的“铁肩向学,厚仰景从——张宗祥先生诞辰135周年纪念特展”在浙江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丰富的图文、实物和多媒体手段,编年式地回顾了张宗祥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张宗祥(1882-1965),浙江海宁硖石人。谱名思曾,字阆声,号冷僧,别署铁如意馆主。因为敬重文天祥为人而改名为“宗祥”,并以明末抗清乡贤周宗彝的兵器“铁如意”为自己的精神象征。
张宗祥从20多岁开始抄校古籍,并将其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正如他在《八十书怀》一诗中写的那样:“四五十年事抄校,每从长夜到天明,忘餐废饮妻孥笑,耐暑撑寒岁月更。”他要求自己:轻着书立说,重校勘订讹,一生抄校书籍几近万卷之巨。为了正本清源,他总是寻找最好的版本进行校抄,甚至影抄世所稀见的宋元版本书。展览中可以看到他的元《隶续七卷》、明正德《水经三卷》、清《毛诗名物图说九卷》影抄本,点画钩描,毫厘不差,令人叹为观止。张宗祥力主补抄受损的文澜阁《四库全书》,还专门制定了募款的原则和方法。当捐款人担心若张宗祥升迁,补抄一事会半途而废时,张宗祥的答复是,除非他失去性命,他一定会管到底!从1923年开始,他委派学生带领经过面试的80名抄工在北京补抄、核校,并亲自参与校勘,直到1926年,文澜阁《四库全书》始臻完备。在年届古稀之时,张宗祥受邀出任浙江图书馆馆长。他不遗余力整理馆务,抢救了万千古籍珍本。
张宗祥在解放初期西泠印社面临存亡危机之际,为恢复印社活动而建下的中兴之功,也是西泠印社社史上最值得书写的故事。1956年,张宗祥高瞻远瞩,向浙江省人大提出恢复西泠印社的议案。接着,又与书画篆刻家一道,为西泠印社擘画奔走。终于在创立一甲子之后,曾经声名远播的西泠印社重获新生。在张宗祥先生辞世之后,家属遵照他的遗愿,将他所收藏的印章捐献给西泠印社;将书画作品捐赠给海宁博物馆;将手稿、古籍捐献给浙江图书馆、海宁图书馆;将故居(556平方米)捐赠给海宁市人民政府。
西泠印社社员们以艺术故事创作的方式向前辈致敬。在丰富史料陈列之外,展览还向观众呈现了一批西泠印社社员为了纪念张宗祥先生而创作的篆刻、书法佳作。遍及海峡两岸及香港和日本、韩国的53名西泠印社社员,敬以第三任社长张宗祥先生的《论书绝句》为内容,执笔奏刀,既书写张宗祥先生对历代书法名家的品读绝句,又篆刻这位书家的姓名印章。殷朱墨笔,交相辉映,是展览中独具特色的板块。作品本身既表达了西泠印社社员对这位在西泠印社历史上发挥承前启后重要作用的社长的崇敬之情,也向观众更全面地还原张宗祥这位彪炳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大家形象。张宗祥用他宽厚的铁肩,勇担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不仅为人文渊薮的浙江乃至中国守护了众多的人文瑰宝,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参观展览,并充分肯定了展览的立意。陈振濂表示,很多人对张宗祥的贡献和成就还不是很了解,事实上张宗祥先生饱读史书,在古籍校勘上焚膏继晷,无人可匹。他提议恢复西泠印社,是西泠印社存亡继绝的中兴功臣,名垂社史,慨当纪念。这个展览非常可观可赏,内容含量很大,人文掌故很多,有些文献的面貌现在难得一见,甚至可以以此了解民国人际交往文化,展览也是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张宗祥外孙女徐洁为观众讲述了她亲历的故事。说起外公对孩子晚辈的教育,徐洁觉得:外公很慈祥,但对孩子的学习内容、工作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有严格的要求。他曾写信告诫儿子,不要把孙女培养成“娇小姐”,一定要自食其力,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还有诸如:不跟他人比高低,做好自己的本分。生活的要求可以低标准,不要攀比等等的教诲。徐洁认为:“外公的成功靠天赋,但更靠不怕吃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是博览群书,令外公学识增益,世界观得到提炼,所以,在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有如张宗祥先生所说:“凡人要治学做事,必当先有傻劲。有傻劲,然后可以不计利害,不顾得失,干出一点事业,成就一点学问。”
在现场,众多观众驻足流连、细心体悟前贤的崇高风范,有故事的展览将持续到12月18日。返回光明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