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视界的记忆——亢小军写意人物画释读_东方中国诗书画网
欢迎来到东方书画官网
本会简介 购物车 电话:0536-8271833??/??8718196
书画评论
情感与视界的记忆——亢小军写意人物画释读
时间2017-02-13 15:02 http://www.dfshw.com 文章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亢小军   着名国画家,198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师从中国人物画大师于衍堂先生,为当代中国画坛西北军团的中坚力量,现任甘肃敦煌中国画院副院长、兰州市青少年书画协会副主席。甘肃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于衍堂教授是中央美院第一届本科生,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家,是中国画现代进程中调和中西之路的重要画家,尤其在人物画领域取得了标杆性的成就,与父亲于希宁并称中国画坛“二于”。亢小军不仅继承了“徐蒋体系”和于衍堂以来重视写生、突出造型能力的学院派传统,而且继承了乃师于衍堂感情充沛、笔墨酣畅的艺术风格,作品中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激情。难能可贵的是,毕业之后亢小军一边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一边上溯师门之家学,从于希宁先生那里学习传统的笔墨意识,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于衍堂教授的师传,传统与生活兼修,艺境大开,连创佳绩。

作品在国内外参展并获奖,被众多机构和私人藏家收藏201311月,甘肃电视台收藏栏目连续一个月隆重推出亢小军山水画小品鉴赏。2015参加绚丽;甘肃甘肃省着名美术家美国巡展;2015.7被邀参加中日美术家日本广岛联展. 2014124日甘肃电视台《收藏》栏目又做了一期亢小军精品人物画赏评,,国内外多家媒体做过专版介绍.亢小军正引起艺术界与收藏界越来越多的瞩目。

——贾谬,着名艺术评论家

现代绘画中,西部人物题材,包括汉族、藏族、土族、裕固族、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题材始于与20世纪40年代初。自1943年开始,常书鸿、王子云、韩乐然、吴作人、董希文、张琳英等一大批国内着名的艺术家穿过了抗日烽火的硝烟,纷纷来到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他们或进行西北艺术文物考察,或从事敦煌石窟艺术研究,或者是在艺术考查与写生的掩护下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但凡是来到大西北的艺术家,特别是到了甘肃、青海地区的艺术家们,都为这里独特的风情和民族精神所感动,创作了相当数量反映西部民族风情的艺术作品,特别是以西部少数民族人物画题材为第一。开启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个全新的题材——西部人物画。进入20世纪5060年代,随着西藏的和平解放及党和国家对藏族地区的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推进,更多的艺术家走进藏族人民生活的广大地区,表现藏族人民的生活,迎来了藏族题材美术创作的高潮。一时之间,艺术家们有的随军进入藏区,有的作为工作人员进入藏区开展各种工作,有的进入藏区进行写生,还有高等美术教育创作教学实践开赴藏区进行考察与写生的,总之,通往藏区的条条道路上,时时都到看到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艺术家的身影,并创作出了大量反映藏族人民在新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新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诞生了如吴作人的《农奴翻身得解放》、《雪山犁运》、《青海之滨观舞》,董希文的《春到西藏》、《千年土地翻了身》,常书鸿的《敦煌农民》等一大批优秀作品。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陈丹青、罗中立、艾轩、周春芽等人的西部民族题材作品的问世,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美术创作的“乡土写实主义”的热潮。进入90年代以后,“乡土写实主义”的创作从多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的突破,形成了“乡土写实主义”题材美术创作的多元化局面。而对一个从小就生活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艺术家来说,在经历过80年代“乡土写实主义”的美术创作热潮之后,当“乡土写实主义”创作相对沉寂的时期,再次将自己的创作倾向定位在西部族题材的创作之上,可以说亢小军先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基因和艺术考量的。
 

亢小军上大学的时候,在很多同学的眼中,他就是一个疯狂的青年诗人;并且在诗歌的圈里圈外为人们所熟知。当这种诗人的气质在三十年后的今天,更多的体现在他对绘画的创作与选择之中时,他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思考与灵感来源。他从不跟风。在全国都流行“乡土写实主义”的时代,他并没有过多的涉及西部民族题材,而是在这一热流日趋落潮的时候,他却毅然迈入其中,且大有不回头之势。这充分反映了亢小军有着屈原笔下“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在当下中国的美术创作环境中,全国大部分艺术家一方面是表现为从现代到后现代,再到后现代之后的种种西方文化侵蚀之后的后殖民主义倾向,放弃了几千年以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所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而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后工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现象之上(当然我们也不是说这样的关注和视界转移是不对的);另一方面是大大小小的展览机制,导致大部分艺术家的创作都成为各种展览的应对品。艺术家的创作心态是如何迎合展览主题与评委的兴趣爱好,而不是思考艺术家创作的真正使命。他们整天忙于穿梭在各种机制之中,早已不知身在何处,我为何物?只能在茫茫苦海中努力的寻找评委的灯塔,却忘记了“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艺术与人生的真谛。诗为心声,画为心意。每一个有思想、有成就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都是为自己而创作,绝非为他人而为之。而亢小军就是这一信条的忠实坚守者之一。

艺术创作的自律性告诉我们,每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他们在选择创作题材时总是会选择自己最为熟悉,最富情感和最能打动自己的题材与内容。就这一点而言,亢小军从小生活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曾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多年之后,这种挥之不去的情素造成了他的一种甘南情结、甘肃情结和农村情结。那里的人民在广袤的草原与高原季风中形成与炼就的宽广、豁达、坚韧、朴实的性格特征,以及西部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早已征服了亢小军曾经年轻的心。随着岁月的推移,这种印痕早已从感性的触及上升到了理性的追忆,这便是亢小军决意再画西部民族题材的视界与情感之所在。
 

亢小军的写意人物画从具体表现上来看,他给人留下了多重极深的印象。首先从剪裁上看,他不再选择宏大的、史诗般的叙事场面;也不表现西部人民不畏艰难困苦的英雄主义气慨;更不关注西部人的宗教情怀和历史渊源。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西部人民日常生活的情景之中,但这种生活又不是具体某一生活瞬间的随机摄取。而是他对西部各族人民生活进行了一定的提炼和概括之后的,具有一定仪式感的生活瞬间和场景。亢小军在处理这些人物时,常常会打破以往人们表现西部民族题材的那种苦涩与沉重感的描写。而是通过汉族和藏族男女老少悠然自得的动态和各种充满笑意与喜悦的神态表情,来表现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各民族人民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的幸福生活,并给观众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审美享受。在表现技法上,亢小军主要继承了学院派的基本原则,注重造型与透视的准确性;强调水墨淋漓的笔墨技巧与线条的表现力;色彩上则尽可能的摆脱他早年学习油画的习惯意和认知体系,尽可能的追求单纯与简练;将中国自中晚唐以来水墨晕章的文人画审美趣味贯穿其中,力求与西方的色彩体系拉开距离,形成独立且个性自我的风韵。诚然,作为跨界和转型过程中的亢小军,期待他的创作无论是题材内容的挖掘,笔墨造型的技巧,个人风格的日趋鲜明,审美趣味的与多样,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相信再经过一些时日的磨砺和锤炼,亢小军的写意人物画一定会迈上一个更加辉煌的台阶。

2016717日星期日于西北师大美术学院

作者系兰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北师大美术学院硕导;教授

作 品 欣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