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盐业历史
日落盐田
蓝色潍坊,渔盐故乡。潍坊滨海濒临渤海南岸,潮间滩地广阔平坦,自古就有发展盐业的资源和条件,是世界上最早生产海盐之地。自夏商至今,潍坊滨海是历朝历代的盐业中心。渔盐之利、山海之赋,营养家园、福佑子民。世界盐业滥觞之地,滨海盐业遗址为之作证。
盐宗夙沙氏照片
自远古时期的炎帝时代,夙沙氏部落即在潍坊滨海一带开始煮盐活动。夏商之际,潍坊沿海一带的海盐生产已闻名全国,成为当时古青州的贡品。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封齐。当时的齐国是“负海泻卤,少五谷人民寡”的蛮荒之地。在这里,姜太公显示出自己卓越的治国智慧。他根据当地的情况,充分利用傍海的自然条件,开发沿海渔盐资源,发展工商业,使人们安居乐业。齐桓公重用管仲,凭借齐国濒海的地利优势,全面进行改革,大兴渔盐之利,开展以盐为主的经济贸易,因此国力富强,使齐国成为十二诸侯国的霸主。人称陶朱公的范蠡,在齐地滨海靠渔盐之利富可敌国,被后人供奉为商祖财神。从此,盐业受到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潍坊滨海一带因此成为中华盐文化的发祥地,渔盐赋的源起地。
潍坊滨海盐业遗址出土的完整盔形器
东晋十六国时期南燕国兴盐乌常泽,元代固堤场为山东九场之一等等,及至明清时期,潍坊滨海始终保持全国海盐中心地位不变。建国后国家在滨海建设了大型国营山东羊口盐场,省盐科所、盐业学校、昌潍地区盐务局、盐运站随后设立于此,随后区境内村办盐场、乡镇盐场、军办盐场、盐化工产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滨海又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盐都。
2009年10月至11月,由潍坊市文化局、潍坊滨海区宣传文化中心、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联合组成的文物普查队,在滨海区央子街道办事处发现了4处由100余个古代盐业遗址组成的大规模盐业遗址群。其中,龙山文化遗址面积在1万平方米左右,所见陶器有黑陶罐、杯、盆等。这是目前滨海境内最古老的的文化遗址,也是最早的先民聚集点之一。他们在这里与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拼搏,谱写了开发海滩的历史。滨海的盐业遗址,填补了我国东周时期盐业考古的空白,使人们对战国时期盐业遗址的规模、分布情况、堆积形态以及当时的制盐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
2011年1月,潍坊滨海盐业遗址群入选山东“十二大新发现”。 2013年6月,潍坊滨海丰台盐业遗址群作为凸显东周时代盐业文化特色的古遗址,成功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成为山东省进入“国保”名单的四大古盐业遗址群之一。
每年在潍坊滨海举办的“正月十六盐神节和“二月二龙抬头节””均已列入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潍坊北海民俗祭海节
依海为生的滨海先民,出于对大海的感恩和对渔盐丰产的期盼,逐渐形成了祭海习俗。元朝时期,官府在今滨海区建设了大型盐场---固堤场,盐业兴起,民间祭海活动在此时达到高峰。
元代天历已巳年间(1329年),大元国山东东路都转运盐使司固堤场开始在今央子街道驻地附近建设报恩寺。以佛家仪式为主的元代固堤场报恩寺祭海文化开始形成,成为潍坊沿海的古代祭祀海洋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近千年来,固堤场报恩寺祭海民俗在民间基本没有停止过传承。每逢年节,正月十五、十六,滨海渔民、盐民都会在老河口大坝、鱼港进行祭海活动。2015年农历正月十六,潍坊滨海区群众自发组织了首届潍坊北海民俗祭海节,为沿海人民祈福,并通过海洋文艺表演,呼吁人们呵护生态、关爱海洋。进一步促进了地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丰富了滨海海洋文化景象,增加了沿海人文底蕴。
据了解,民俗祭海活动以祭祀民间“佛菩萨”与海神妈祖、龙王为主,分为法师入场、宣读祭文、祈福诵经、洒净以及民俗歌舞等环节内容。祭海民俗活动产生了很好的人文效应成为滨海旅游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和民俗盛宴。
北海渔盐文化节
滨海的北海渔盐文化节从2007年开始举办,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吸引了数以万计以渔业捕捞、晒盐、养殖为生的沿海渔民、盐民和当地居民汇集此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渔盐丰产、国泰民安。
渔盐文化节以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为依托,将潍坊滨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除了传统的拜祭龙王活动外,有舞龙、舞狮、京剧等表演,群众还将自发组织秧歌、锣鼓、歌舞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既弘扬了传统文化,也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图文来源:潍坊滨海传媒 1、《鹏话滨海‖潍坊滨海:蓝色沃土,文化名区》 作者:毛金鹏
作者简介
毛金鹏:男,1980年7月生,道德模范、文史学者、青年作家。现供职于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办公室。已编着《潍坊滨海史话》《赤子之歌》《大地之子》《潍坊滨海烽火》《北海撷英》《北海览古》《潍坊滨海传说》等多部着作。
2、《北海祭海祈丰年,民俗祈福佑滨海》
3、《大戏上演:二月二将举办潍坊滨海第十届渔盐文化节》